全国高端商务接待私人订制入口,可约快餐,全国高端商务模特经纪人微信,全国高端商务模特预约经纪人

欢迎来到深圳市利勇安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!

新闻中心

news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 PRODUCT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手机号码:(134-2097-4883)

邮箱:sale11@lyasilicone.com

具体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园社区龙峰一路宝华工业区新2栋整套

公司新闻

你当前所在位置:

首页

>

新闻中心

>

公司新闻

液态硅胶包金属件如何优化新能源汽车电池密封件?

发布时间:2025-08-14点击:

液态硅胶包金属件:新能源汽车电池密封件的优化路径与密度协同效应

新能源汽车电池密封件是保障电池组安全的核心组件,需同时应对电解液腐蚀、-40~150℃宽温波动、车身振动冲击及长期高压密封需求。传统单一材料密封件(如纯橡胶或金属密封)难以兼顾弹性补偿、结构刚性与耐候性,而液态硅胶(LSR)包金属件通过 “材料互补 + 结构致密化”,成为高端电池密封的优选方案。

一、密封失效的核心挑战:传统方案的局限性

新能源汽车电池舱(尤其是高压动力电池)对密封件的要求严苛:需阻隔电解液(碳酸酯类)渗透、抵抗冷热循环(-40℃启动至 120℃充放电峰值)导致的形变、耐受 10 万次以上振动冲击(频率 10-2000Hz),同时满足 IP6K9K 防护等级(完全防尘、高温高压水喷射无渗漏)。

传统方案存在明显短板:纯硅胶密封件虽弹性优异,但长期受压易产生永久变形(≥15%),且在金属接口处易因粘结力不足出现间隙;纯金属密封件(如不锈钢密封圈)刚性过强,无法补偿电池壳体的热胀冷缩(金属线膨胀系数约 11×10??/℃,硅胶约 200×10??/℃),易因应力集中导致密封面松动;而橡胶 - 金属组装件(如硫化粘合)则因界面气泡、粘结层不均,难以避免微观泄漏(泄漏率常>1×10??Pa?m³/s)。

二、液态硅胶包金属件的优化逻辑:材料协同与密度提升

液态硅胶包金属件通过 “金属骨架 + 液态硅胶一体化成型”,实现 “刚性支撑 - 弹性密封 - 界面致密” 的三重协同,其核心优化路径体现在三方面:

材料适配:密度与性能的平衡设计

液态硅胶(LSR)选用高纯度医用级材料(如道康宁 SE6820),密度控制在 1.15-1.3g/cm³,兼具低压缩永久变形(≤5%,150℃×70h)、耐电解液溶胀(体积变化率<3%)及宽温弹性(-60~200℃保持柔软);金属骨架则根据轻量化需求选择 304 不锈钢(密度 7.9g/cm³,高强度)或 6061 铝合金(密度 2.7g/cm³,轻量化),通过厚度优化(0.3-1mm)平衡刚性与重量。
两者结合后,整体结构密度(单位体积质量)较纯金属件降低 40%-60%,但通过硅胶与金属的无间隙包裹,实现 “宏观轻量化 + 微观致密化”—— 硅胶完全填充金属表面的微观凹坑(经预处理后 Ra1.5-3μm),界面孔隙率<0.1%,较传统组装件(孔隙率 5%-10%)的密封密度(致密性)提升 50 倍以上。

界面强化:从 “机械贴合” 到 “化学锚定”
密封失效多源于硅胶与金属界面的微间隙,液态硅胶包金属件通过两步预处理实现界面 “零间隙”:

金属表面经微弧氧化(铝合金)或电解抛光(不锈钢),形成蜂窝状氧化层(孔径 5-10μm),增大比表面积 3-5 倍,为硅胶提供 “机械锚点”;

涂覆硅烷偶联剂(如 KH-550),其分子一端与金属氧化层的羟基(-OH)共价结合,另一端与硅胶的硅氧键(-Si-O-)交联,形成化学桥键,使粘结强度提升至≥15N/cm(传统硫化工艺仅 8-10N/cm)。
这种 “机械锚定 + 化学结合” 的复合界面,彻底消除了界面气泡与缝隙,使电解液渗透路径被完全阻断,泄漏率可控制在<1×10??Pa?m³/s,满足高压电池的长期密封需求。

结构优化:弹性补偿与密度分布设计
针对电池壳体的热胀冷缩(温差 100℃时,壳体形变可达 0.5mm),液态硅胶包金属件采用 “多唇口 + 阶梯密度” 结构:

金属骨架设计为 U 型或 L 型,预留 0.2-0.3mm 的形变间隙,避免刚性抵触;

硅胶部分在密封面设置 3-5 道唇口(过盈量 0.3-0.5mm),唇口根部密度(硅胶填充度)达 99.5%,通过弹性形变补偿壳体公差;

非密封区采用镂空或薄壁设计(硅胶厚度 0.5-1mm),降低整体重量的同时,确保热量通过金属骨架快速传导(导热系数提升至 15-20W/m?K,较纯硅胶提升 50 倍),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的硅胶老化。

三、工艺保障:一体化成型确保密度均匀性

液态硅胶包金属件的性能依赖精密成型工艺:

金属骨架预处理后需在 120℃下烘干 30min,确保表面无油污(接触角<10°),否则会导致硅胶与金属 “假粘合”;

采用液态硅胶注射成型(LIMS),注射压力控制在 5-10bar,保压时间 10-15s,确保硅胶完全填充金属缝隙,避免气泡(通过在线压力监测,孔隙率可控制在<0.05%);

二次硫化(160℃×2h)去除硅胶中的低分子挥发物(残留量<0.1%),减少长期使用中的体积收缩(收缩率≤0.3%),确保密封密度长期稳定。

四、实际应用:满足新能源电池的严苛需求

经某头部车企验证,液态硅胶包金属件用于电池顶盖密封时,可实现:

冷热循环(-40~120℃,1000 次)后压缩永久变形≤3%,粘结力保持率>90%;

振动测试(10-2000Hz,10 万次)后无泄漏,密封面位移量<0.02mm;

电解液浸泡(85℃×1000h)后硅胶体积变化率<2%,金属无腐蚀。

这种优化方案不仅解决了传统密封件的 “刚性与弹性矛盾”,更通过密度致密化(界面无间隙)与结构轻量化,适配新能源汽车对安全、续航的双重需求,成为电池密封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。